研究課題 > 特色小鎮論文
淺析浙江省特色小鎮支撐體系——發表在2016年3月刊小城鎮建設雜志
2017-8-11宋 為 陳安華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臺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確立了浙江省以特色小鎮作為近期工作抓手的施政新思路。目前浙江省內共有79個特色小鎮入選省級創建名單。其中第一批37個省級特色小鎮共計吸引3300家企業、完成投資480億,在宏觀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中,交出了異常漂亮的答卷。2015年12月24號,習總書記批示號召全國學習浙江建設特色小鎮的經驗,使浙江特色小鎮正式成為全國熱點話題。本文試圖從特色小鎮的支撐體系入手來剖析浙江版特色小鎮的來龍去脈,以及其成功的特殊性。
1.1 塑源
“特色小鎮”概念并不是浙江省首創,多年之前全國已有包括北京、天津、黑龍江、云南、江西和安徽等多地提出打造特色小鎮。綜合來看它們都是以建制鎮行政邊界為基礎、圍繞其自身職能定位自上而上提出的, 因此這類特色小鎮的概念是從小城鎮發展戰略層面衍生而來的。之所以未能取得如期效果,原因可能在于是以“特色小鎮”之名來推動傳統的小城鎮發展模式。
北京市于2011年設立100億元的小城鎮發展基金,以全國首創的股權基金方式,引導打造旅游休閑特色鎮、科技及設施農業示范鎮、商務會議特色鎮、園區經濟特色鎮、和重點產業功能區配套服務特色鎮五類42個特色小鎮。
云南省2011年5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意見》,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并鼓勵社會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包括現代農業型、旅游型、商貿型和邊境口岸型四類210個特色小鎮建設。
江西省南昌市于2012年提出分批分期建設包括歷史文化名鎮、旅游休閑名鎮和都市現代農業休閑觀光名鎮三類17個不同類型的特色小鎮。
黑龍江哈爾濱于2010年7月提出全面提升園區型、商貿型、旅游型、歷史文化型、工礦型和林地共建型六類21個特色小鎮
天津市于2011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圍繞中心城區建設50個特色小鎮。
安徽省于2012年5月借《安徽省建設行業科技創新聯合行動計劃》“力爭在“十二五”期間打造200個特色小鎮。
……
1.2 定義
浙江省提出的特色小鎮是指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1)產業 “特而強”。特色小鎮必須有明確的產業定位,具體包括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和高端裝備制造七大板塊,并兼顧茶葉、絲綢、黃酒、中藥、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歷史經典產業。各小鎮原則上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業綜合體項目)。
(2)功能 “有機合”。特色小鎮堅持產業、文化、旅游的“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發展。通過鼓勵將多種功能聚合發展,形成各類功能的有機統一。
(3)形態 “小而美”。特色小鎮規劃面積一般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設用地面積在1平方公里左右,一般特色小鎮按3A景區目標建設,旅游特色小鎮按5A景區標準建設。
(4)機制 “新而活”。特色小鎮要有明確的投資建主體,由企業為主體推進項目建設。堅持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舉措來推進,鼓勵和支持各特色小鎮開展各類改革創新實驗和試點。
1.3 小結
2 支撐體系
浙江省特色小鎮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離不開幾個重要條件的支撐。結合參與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的經歷,總結如下:
2.1 產業支撐
產業發展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支撐。目前經濟發展正呈現出“四個轉變”趨勢,即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轉為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由增量擴容轉變為調存優增、發展動力由傳統增長轉變為新極帶動。在此背景下,結合土地供給逐年縮減的實際情況,依托大規模產業園平臺集中發展產業經濟的原有方式難以為繼。事實也證明過去動輒二三十平方公里的產業園建設,在3到5年內一般也只能完成1平方公里左右的用地建設。
另一方面,《意見》未把文化創意產業單獨列為主導產業門類,并非將其排除在外,而是認定所有產業發展都應與文創類相結合并融合發展。浙江省塊狀經濟發展基礎歷來較好,已形成包括傳統工業文化復興型、公有制企業衍生型、工匠商販引領創業型、專業市場誘導型、外商投資孵化型和產業鏈招商成型六大類,這些塊狀產業經濟集群經濟活躍度高,為特色小鎮的創建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2 人才支撐
優秀人才是特色小鎮成功建設的根本支撐。沒有相應人才的匯聚,就難以支撐“7+1“產業發展并形成高品質的城鎮生活氛圍。因此特色小鎮以新興產業導入就業崗位集聚大批中高級人才的同時,將“以人為本”理念進一步提升,強調生活、生產和生態 “三生融合“的小鎮建設:生活和生產融合解決目前大城市勤時間過長、建立步行交通主導下職居平衡綠色發展新模式的嘗試,這是吸聚中高端人才的基礎。生活和生態融合則關注人居環境品質的建設提升,《意見》中提出所有小鎮要建設成為3A級以上景區是因為小鎮要吸引并留住優秀人才必須有高標準的空間環境,而3A級景區建設標準恰好能較為精準描述未來小鎮的環境,這也是集聚人才關鍵。
2.3 土地支撐
土地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基礎支撐。
特色小鎮為避免重走過去土地財政圈地賣房的老路,從制度設計層面就進行了刻意篩選!兑庖姟芬幎ǚ康禺a和商業綜合體開發投資不得納入三年固定投資額,同時也積極出臺配套政策鼓勵各主體建設單位充分利用低丘緩坡、灘涂資源和存量建設用地。
浙江省自2012年即被列為全國低丘緩坡試點工作開展省份,利用過多年摸索積累的經驗進行小鎮建設更是如魚得水。存量建設用地曾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用地,但隨著特色小鎮建設先行先試的以租代售式改革創新,結合新興業態的需求改造后可以盤活大片存量資源。與如期完成年度規劃目標,給予配套土地指標獎勵相對應,《意見》要求對未達成年度建設目標任務的小鎮要加倍倒扣土地指標。這一系列組合拳式配套政策在集約開發土地資源的同時,也為有效、按需供地提供了保障。
2.4 政策支撐
政策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制度保障。首先,特色小鎮審批政策明確省、市兩級創建層次和創建、培育兩級名單,為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條件培育特色小鎮提供支撐。其次,特色小鎮稅收政策明確小鎮新增空間范圍內新增財政上交省級部分,前3年全額返還、后2年返還一半給地方,為各地積極建設特色小鎮帶來實質利益。最后,特色小鎮土地政策上明確對如期完成年度指標的小鎮按實際使用土地指標的50%給予配套獎勵,3年內未達成規劃目標加倍倒扣省獎勵用地指標,這樣就避免了建設主體盲目申報特色小鎮的可能。
2.5 資金支撐
特色小鎮所確定的“7+1”產業板塊大有文章:一方面《意見》選取投資強度和產出相對較高的七大綠色新興產業不僅是3年50億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支撐,也是提升小鎮品質的重要保障。
特色小鎮1平方公里建設面積,在3年50億投資覆蓋下,其畝均投資強度約為330萬元,與《意見》明確引導的七大主導產業畝均投資強度基本吻合。因此,可以確定主導產業的投資強度門檻設定是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數據支撐,為小鎮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撐。
七大產業畝均投資強度與畝均產出數據匯總表
產業 | 信息經濟 | 環保 | 健康 | 旅游 | 時尚 | 金融 | 高端裝備制造 |
投資強度(萬/畝) | 260 | 260 | 330 | 200 | 300 | - | 280 |
畝均產出(萬/畝) | 460 | 460 | 600 | 400 | 510 | - | 490 |
注:主要數據參考杭州市工業和信息化投資項目準入指導意見。其中金融產業無法以土地投資為標準,但其產出與稅率均位于較高水平。
2.6 運營支撐
浙江省特色小鎮是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為主的運營開發模式。自申報期就必須明確非政府類投資主體,有利于按照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化機制謀劃小鎮建設時序。建設啟動期由政府主導基礎設施和重要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通過政府先期投入來引導企業共同推動小鎮建設序幕。建設中后期充分利用浙江雄厚的民營資本以市場運作方法,結合PPP模式建設經營性設施,為特色小鎮的可持續建設和發展提供運營保障。
3 浙江特色小鎮特殊性
浙江省提出有別于其它省市培育特色小鎮的不同思路,并達到之前先行者未能實現的成就,是與浙江省自身的特點休戚相關的。
3.1 政策延續是基礎
浙江省城鎮化戰略大方向與國家戰略保持一致,并通過“強縣擴權”來鼓勵縣域經濟發展:浙江省是在分稅制改革實施后全國唯一保留省管縣財政體制的省份,自1992年起先后五次出臺政策將大部分經濟管理權力直接下放給20個縣級政府,并有擴展到社會管理職能的趨勢,其中義烏進行的單獨試點使其基本具備了地級市所具有的所有權限。2014年浙江省在繼中心鎮和小城市培育后,進一步推出 “強鎮擴權”改革,以省級中心鎮為對象擴大管理權限、創新戶藉管理制度和完善行政管理體制。
根據最新報告,浙江省已明確將特色小鎮定位為綜合改改革試驗區:凡是國家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上報;凡是國家和省里行先先試的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實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許特色小鎮先行突破。由于特色小鎮具有明確主導產業,未來國家和省級扶持政策都將更為直接的激活縣域經濟發展,這類高效精準的政策接入模式,實質上也是對縣鎮管理權限的進一步擴充。
因此浙江省所確立的特色小鎮發展思路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繼強縣擴權、強鎮擴權之后為進一步激活縣域經濟的政策新延續。換言之,浙江省一貫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視支持是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基礎。
3.2 產業經濟是核心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屬性,注定浙江省是一個自然資源“貧困”省。經過多年發展,浙江省已然成為全國經濟大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活力均位于全國前列。這一現象被稱為浙江模式,而塊狀經濟則是浙江模式成功的根本。
所謂塊狀經濟指同行業或相關行業廠商不受行政邊界影響在某一地域上集聚的現象。塊狀經濟具有區域經濟屬性,因其形成和發展都直接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相關,也被稱為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區域性產業群體的經濟組織形式。
近段時期,中國傳統制造業正處于由“制造”向“智造”的轉型陣痛期,有別于山東省的“大象經濟”和江蘇省的“園區經濟”,浙江省因地制宜的縣域特色經濟,蘊育出獨樹一幟的“塊狀經濟”正殺出一條血路,引領向前:
從產業經濟創新角度,企業只有同時具有相應的資本基礎規模和有效的投資規模保障,才能有效實現產業升級[ 王根榮. 浙江崛起的奧秘——塊狀經濟理論體系研究[M]. 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2015:74-90.],塊狀經濟具有總體經濟規模大的優勢,可通過橫向合作與縱向協作發揮資本集聚效應,以達到產業升級的資本基礎規模水平;同時,行業科技開發服務機構則可利用研發成果,通過向塊狀經濟中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提供科技服務,實現為呵護和扶持對產業經濟創新有重要促進作用的塊狀經濟,市場迫切需要創建更利于中小企業的培育土壤。實踐證明,浙江省用非常規行政手段,圍繞塊狀經濟集聚區劃定的緊湊型產城融合區域——建設特色小鎮方針正是基于這一核心訴求的創新手法。
3.3 文化底蘊是動力
以寧波商幫、龍游商幫和溫州商幫等為代表的浙商,歷來秉承功利與仁義并存的實用主義,并將“勤”、“和”、“誠”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王興元,李斐斐. 基于儒家價值觀的魯浙商業文化比較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1):46-48.]
“勤”首先是吃苦耐勞、不畏艱苦的創業意志,其次是勇于變革,直至突破創造、再重塑的勤奮精神,大批企業家為追求利潤,百折不撓創新終成功的故事層出不窮。 “和”是浙商群體自古以來抱團取暖的精神核心。塊狀經濟產生背后,正是先富者帶動后人、成功者幫扶它人、共同進退的展現。 “誠”作為浙商群體走遍天下的立足之本,通常易被忽略。殊不知,商人實用至上本質是對“誠信為先”這一契約精神的最佳解釋。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是當下產業經濟發展主旋律,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宗旨,而融“勤、和、誠”三位一體的浙商群體則是詮釋“創新文化”和“敢為天下先”的最佳范例,這一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推動特色小鎮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4 結語
浙江省建設特色小鎮的成功經驗,非突發奇想,也非一朝之力。它是政策、市場和文化三者交織融合后所迸發的必然結果。在其它省份尤其是非都市區邊緣和中西部地區進行推廣,一定要讀懂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內涵。只有結合各省市原生性地域文化和政策基礎,摸索制定符合其產業、人才、土地、政策、資金和運營六大支撐體系發展規律的引導性政策,才能避免邯鄲學步,才能將浙江特色小鎮的經驗真正實踐于各地的轉型發展。
作者:宋 為,杭州曼嘉建筑景觀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建科·曼嘉國際設計中心設計總監;
陳安華,浙江省建筑科學設計研究院建筑設計院總規劃師,建科·曼嘉國際設計中心首席設計師。
王根榮. 浙江崛起的奧秘——塊狀經濟理論體系研究[M]. 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2015:74-90.
王興元,李斐斐. 基于儒家價值觀的魯浙商業文化比較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