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 美麗鄉村資訊
江蘇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 拉開全省鄉村復興大幕
2017-8-5來源:中國江蘇網
交匯點訊 “只要始終保持歷史的耐心和發展的定力,持之以恒把這項工作做下去,一定能夠使江蘇的‘三農’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一定能夠使江蘇的新農村更具競爭力和吸引力,未來江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模樣也非常值得期待!苯K省人民政府今日下午召開的“全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啟動會”,正式拉開全省鄉村復興大幕。副省長藍紹敏在會上說。

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背后承載的是江蘇全面進行鄉村復興的現實祈愿。而從發達國家發展歷史看,均在工業化后期開始注重鄉村建設,而經濟發達的江蘇如今已站在這一歷史節點上,必須在全國率先做出抉擇。鄉村復興,少則10年,多則30年,但顯然,江蘇已做好了持續恒久推進的心理準備。

召開近10次“諸葛亮會”,3個縣5個團10個點首批試點
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江蘇省委、省政府立足江蘇實際、著眼未來發展做出的一項戰略決策,是在城鄉建設和“三農”工作領域謀劃布局的一篇“大文章”。省委書記李強親自點題,多次做出批示指示,提出明確要求;吳政隆代省長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進行研究;前兩天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又做出總體安排。
交匯點記者了解到,6月20日,省委、省政府已正式印發《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計劃》。按照《計劃》要求,“十三五”期間,省級規劃建設和重點培育100個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并以此帶動全省各地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具體目標是: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

從實施步驟看,2017――2018年為試點示范階段,“行動計劃”提出了進入首批試點的“351”方案,即3個縣、5個團、10個點,村莊總數40個左右。經各地自主申報、省里組織遴選,目前形成了“582”的方案,即5個縣、8個團、20個點,村莊總數69個。也就是說,這批試點是競爭性試點,能不能從“582”進入到“351”,還將根據村莊所在地各級黨委、政府積極性高不高,決心大不大,點子多不多,對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內涵要求把握得準不準,規劃設計方案和工作方案水平高不高、針對性和操作性強不強等方面進行衡量。2018-2020年則為試點深化和面上推動階段。
據悉,省政府已成立由17個部門和單位參加的聯席會議,藍紹敏擔任召集人,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協作協同,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承擔聯席會議辦公室職責。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需要集眾智、匯眾力來研究、思考和推進。前一段時間,省聯席會議召開了大大小小近10次‘諸葛亮會’,并組織部分負責同志赴浙江等地學習考察、赴省內部分地區現場調研,厘清工作思路、方法和路徑!彼{紹敏介紹說。
留住“世外桃源”延續“田園牧歌”,鄉村復興的“江蘇思考”
鄉村不僅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地和農民聚集地,還兼具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重價值和功能。從歷史演變、現實發展、未來趨勢看,必須高度重視鄉村的復興。無論一個地區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多高,總會有相當數量的人口在農村居住和就業,鄉村將永遠存在,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省鄉村建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鄉村面臨著資源外流、活力不足、公共服務短缺、人口老化和“空心化”、鄉土特色受到沖擊破壞等問題和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歷史經驗也表明,當城鎮化率達到較高比例時,凡是能夠很好地重塑城鄉關系、挖掘鄉村魅力和特色、注重鄉村治理的,鄉村吸引力就比較強,經濟社會發展也比較穩;凡是過分看重城市發展而忽略鄉村建設的,不僅農業、農民問題越來越嚴重,更加劇了城市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惡化,最終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

江蘇城鎮化率已達67.7%,城鎮常住人口超過三分之二,即將進入城鎮化穩定發展期。在這一關鍵節點,必須把握大勢,順應大勢,不失時機地將鄉村復興擺上應有的重要位置。正是基于這一大背景的考慮,江蘇省委、省政府把鄉村復興作為一個大課題來謀劃,提出建設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特色田園鄉村,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規律、契合實際的鄉村發展與復興的新路子,使“繁華都市”與“田園鄉村”交相輝映。
農業是聚力創新的基礎領域,農民是聚焦富民的重點群體,農村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特色田園鄉村,核心是對現有農村建設發展相關項目進行全面整合升級,并與國家實施的有關重點工作相銜接,統籌推進鄉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將成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和“兩聚一高”新實踐在“三農”工作上的新抓手,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徑,成為傳承鄉村文化、留住鄉愁記憶的新載體。
而隨著第一個“百年目標”的臨近,中央對“三農”工作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相繼組織實施了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田園綜合體試點和農村綜合改革等一系列項目,這為江蘇推動鄉村建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江蘇作為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鄉村建設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基層干部群眾具有干事創業的激情,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提出的“帶好頭、領好向”的要求,江蘇在鄉村建設發展上將有更大作為和更多突破。
江蘇省委、省政府“行動計劃”對特色田園鄉村的內涵做出闡述,“特色”就是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田園”就是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鄉村”就是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最終目標是實現“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
“特色”,體現的是競爭力。江蘇現在約有18萬個自然村,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特點或特色。全省地形地貌形態比較豐富,既有廣闊的蘇北平原,又有江南的小橋流水,還有沿海沿江濕地和丘陵山地,衍生出類型多樣的鄉村聚居形態。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特色資源,走多元化的特色發展之路,其中特色產業是基礎、特色生態是重點、特色文化是內核。歷史經驗表明,農村的衰落、農民的外流很大程度上源于產業不振、經濟不興,所以必須把產業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同時,“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必須踐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塑造與城市不同的特色農村生態景觀;而鄉村蘊含著社會經濟變遷中的一切基因,是文化傳承最大的載體,必須充分挖掘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保護鄉村社會價值體系和集體情感記憶,重構承載鄉愁記憶、充滿文化內涵的精神家園。
“田園”,呈現的是意境。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世人描述了一幅優美的田園畫卷,被傳誦至今,就是因為寫出了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鄉村最美的、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其田園意境。鄉村和城市要各美其美,就要遵循發展規律,尊重農村習俗,堅持走符合鄉村實際的路子,著力塑造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通過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保護山水基底、歷史肌理、空間形態,協調鄉村建筑、田園景觀、自然風光,重塑和諧共融的人地關系,在江蘇大地上留住世外桃源式的鄉村,延續田園牧歌式的生產生活方式。
“鄉村”,凸顯的是可持續。鄉村不但要美麗,而且要宜居,更要有活力,只有這三者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鄉村建設發展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F在,一些地方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存在著一種類似于“大魚吃小魚”的現象,鄉村被小城鎮掏空,小城鎮又被中小城市邊緣化,中小城市則在大城市面前失去了聚集優勢資源的能力。鄉村出現“空心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鎮和鄉村之間未能實現均衡發展,特別是公共服務差距比較大,鄉村失去吸引力,發展缺乏動力和活力。江蘇將通過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條件,努力提供與城鎮等值的基本公共服務,創造讓職業農民生存、成長、扎根的環境,讓全體居民創業、致富、安居的環境,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鄉村成為事業興旺、產業興旺、人丁興旺的活力村、優勢村。

增強鄉村自身造血功能,讓職業農民扎根
特色田園鄉村可以建設,但更主要的應該是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不應該是全新重建、大拆大建。讓鄉村重歸美好,推倒重建既沒有必要,也沒有推廣價值,還會帶來巨大的資金資源浪費。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一定要尊重鄉村特有的田園景觀、傳統建筑,特別是要注重鄉土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注重老莊臺的提升和復興,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和鄉村環境,決不能用推翻重建的方式塑造鄉村,決不能因大量新建而造成“建設性破壞”。
特色田園鄉村可以成為鄉村旅游一景,但更主要的應該是讓職業農民扎根、讓特色農業發展,不應該僅僅成為觀光休閑的“盆景”。建設特色田園鄉村,主要目的是打造“三農”發展的新載體,培育職業農民,實現農民增收,推動農業增效,這個農業不僅僅是傳統農業,更應該是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精品農業,最好還是農業“接二連三”的價值鏈提升。這些年來一些地方依靠特有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客戶資源,致力于發展鄉村旅游,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全省眾多村莊,不可能都成為服務游客的休閑觀光點。沒有農業、失去農民的鄉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鄉村,特色田園鄉村要為農業做平臺,為農民做服務,而不能僅僅為了打造景點,更不能掠奪農業、剝奪農民,這是一個大原則。
突出以農為本,抓好產業發展。農民致富離不開土地,離不開大農業。建設特色田園鄉村,產業是基礎,農民是主體,以農為本是根本要求——
江蘇將圍繞“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完善涉農產業體系,利用“生態+”、“互聯網+”等模式開發農業多功能性,構建“接二連三”的農業全產業鏈。真正把農業打造成優勢產業、富民產業。
另一方面,要圍繞“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大力培育職業農民,提高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加農民務農收入,重點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切實解決好“誰來種地”問題。落實鼓農民就業創業政策,完善服務體系,不斷拓展增收渠道,引導更多農民追尋商機、創業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特色田園鄉村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但更主要的應該是集聚整合各級各類涉農資金,挖掘鄉村和村民的潛力,形成資金合力和機制合力,不應該簡單地成為商業開發項目,如是,將缺少示范性和生命力。關鍵還是要增強鄉村自身造血功能,形成增長動力機制,避免簡單依靠市場主體開發,避免過度依賴市場資金投入。
江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將堅持以增強農民獲得感為根本,堅持“快思維”與“慢思維”并重,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扎實有序地推進。
省住建廳黨組書記顧小平表示,試點地區將突出規劃引領,抓好整體設計,確保規劃和方案充分體現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核心理念,確保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同時,多規融合,形成“規劃設計一本通”,無論是空間、生態,還是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都將同步考慮、相互銜接、有機融合、能夠落地。此外還要充分體現鄉村特色,既選好設計隊伍,又吸納原住民積極參與,還要發揮好鄉村建設技能型人才的作用,在材料選擇上也要有鄉村特點,真正使規劃和設計方案體現廣大農村居民的真實需求
“高品質的鄉村規劃是引領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設計師們肩負著當代鄉村復興的歷史使命,要汲取田園夢想,發揚工匠精神,靜下心、沉住氣,貼近村民的真實訴求,向基層管理者、建設者以及村民學習,與村民共同策劃鄉建內容,制定技術方案,共同探索、踐行符合中國鄉村特質和當代人居需求的田園鄉村建設之路,使鄉村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新生!敝袊こ淘涸菏、東南大學城市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國說。
城鄉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上。最近,省里將發布《“十三五”時期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各地將逐一對表找差;A設施完善了,公共服務到位了,鄉村的吸引力、競爭力就會相應得到提高和加強。

“錢地人”三方面重點保障,支持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新土改”
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各方面都要動起來,給予實實在在的傾斜和支持。省級層面,著力在“錢、地、人”三個方面重點保障。
江蘇省財政廳副廳長李建平介紹說,將籌集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省級財政資金,調整優化現有相關專項資金的使用結構,在符合項目資金用途和管理辦法的前提下,傾斜支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對正式列入試點的地區,從建設初期就開始給予重點支持,對創建取得預期成效的還將給予資金綜合獎補。同時,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設計個性化的金融信貸產品,依法發展新型融資模式,“不增加村級組織和農民負擔,村級組織不得舉債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這是‘高壓線’”。
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李閩表示,在用地保障上,將鼓勵和支持各試點地區在符合相關規劃的前提下,挖掘潛力用好存量土地,在縣域內城鄉、鄉鎮之間以及同一鄉鎮范圍內統籌調劑土地利用。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使用建設用地興辦符合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產業規劃的企業,鼓勵盤活利用農村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和空閑農房,破解“自己的地不能用、用不好”的困局。對確需新增建設用地的,允許各地先行辦理供地手續,優先安排供地。
據悉,江蘇將支持各地深入推進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新土改”,“喚醒”長期處于“休眠”狀態的農村資產資源,把“休眠”的資產變成財富的“源泉”。
還將建立專家咨詢和技術指導制度,組織熟悉鄉村情況、熱心鄉村建設的大院大所、設計大師和專家學者、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志愿者等,實質性、全過程參與特色田園鄉村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省聯席會議辦公室將實行定人定點全過程跟蹤,協調有關方面開展業務指導,及時研究解決遇到的重點問題。
江蘇省委農工辦、省農委則分別將就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加大幫扶、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增強富民特色產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和推動資源要素聚集等方面,力促特色田園鄉村建設。
交匯點記者 汪曉霞
責任編輯:苗津偉